中国古代医书上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精为基础,是生命的根本;气是人体的全部生理机能,神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动力;可见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气,古人写作氣,认为气是生命的火种,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东西。因此,有“万物统生于气”之说。
《周易》太极图蕴涵:太极-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含万物,如图5-1.太极图的圆圈,即表示宇宙造化之始,混沌元气胎始于一,一指元气,为天地万物化生的共同本源。后世的气学理论,《周易》一元论是其本源。
图5-1 太极生成图
中国人对气的认识早在公元前780年就有人提起过。周代有一个叫伯阳父的人提到气:“夫天地之气,不失英序”。老子也提出了“道”就是“气”的观点。《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即认为精也是气。伊尹进一步强调“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
《易·系辞》曰:“天地氤氲,万物化生”也指出世上一切事物都由气所构成。《论衡·说天》上也有类似记载:“天者,普施气万物之中,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中同样有认为万物统生于气的记载。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养生方》中也有“有气则产(生),无气则死”的论述。由此可见,气对人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不但对气作了精辟的论述,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气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做出了创造性的发展,把气和医学相结合,赋予了气新的生命力。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阐述了“气”与人类生命寿夭的关系。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道家将气和养生相结合起来,将食气作为其养生的重要谋略,认为食气能排除肠道污物。对肠胃有病的人,每天坚持食气二次(具体方法可参阅道家文献资料),几天后肠胃功能就会有所改善,此外,食气还可促进口液分泌。因为食气还可解饥饿感,当与辟谷(我们称之为合理减食)相连时,还能帮助人减肥。关于食气对身体还有很多益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道家文献资料。
近代,随着对气的广泛研究,各种关于气的学说,在经过长时间的糅合后形成了完整的气理论,中医气及气化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说极为丰富、对气的阐述也最为全面,中医更是通过各种气代表了机体的生命活动,如以元真之气代表最基本的气(包括先后天之气),其中的肾气代表先天之气,脾胃之气代表后天之气。宗气代表心肺之气,中气象征脾胃之气,此外,还有营卫之气、经气,其他还有心气、肝气等各种脏气,并以气机升降、气化总括气的生理、气之虚实,囊括气的病理,又从精、气、神的角度论述人体形神的统一活动。可以说,中医理论将古代气学说在临床的应用推到了最高峰。
尽管中医对气有了总的阐述,但是,在现代的科学条件下,我们所谈论到的气,还只能看到它的现象,还未能揭示其本质,气的奥秘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而且是人体科学中最大的谜。依然有待于我们医学工作者去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