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之小暑 节气解说
小暑是夏季的第5个节气,一般时间为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这是说,小暑节气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来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在我国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就是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收的稻谷碾成米,做成米饭供奉五谷大神和祖先。民间还有头伏吃饺子的习俗,三伏天人的食欲往往不好,人也会消瘦一些,所以称为“苦夏”,这时候吃一些美味的饺子,能开胃解馋,增进食欲。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小暑过,每日热三分”,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除了热之外,此时雨水多、湿气重。“伏”就是伏藏的意思,所以,在三伏天,应该减少外出以避暑气。
暑热季节,人们特别容易出汗,长期大量出汗,不仅使心气亏耗,还会使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降低,暑湿等邪气容易乘虚而入。
为了能有效抑制暑湿邪气,建议在饮食上要清热利湿、养心安神,推荐适量食用苦瓜、冬瓜、丝瓜、红小豆、绿豆、苦荞麦等食材。虽然在酷暑天喝点冷饮、吃点冰西瓜会使人感觉很舒服,但过量食用寒凉食物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尤其是阳虚体质者更要慎重。在小暑节气里,要注意劳逸结合,确保心脏阳气旺盛,防止暑湿的侵袭,以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