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秋分节气解说
秋分是秋季的第4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80°时。分即半,秋分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同春分一样,此时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延长,气温降低。
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逐渐加大。一股股冷空气南下,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雨,使得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巴山夜雨涨秋池”,秋分之后南方很多地方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
在古代,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又称为“夕月”。夕即黄昏,月亮在黄昏时出现,在黄昏时祭月,所以叫“夕月”。《宋史》记载:“秋分之夜,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魂已生。遂行夕拜之祭。”因为日代表阳,月代表阴,秋分以后,阴气加重,世界归月神主宰。祭月其实是向月亮祈福。因为秋分前后正值中秋佳节,祭月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中秋赏月。
对人体来说,同初秋时节的温燥证不同,秋分后容易出现凉燥证,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口唇干燥、干咳不止等。饮食调养方面,以滋阴润肺、养阴生津为主。还可以吃一些茯苓、芡实、山药等,以补益脾肾,巩固先天、后天之本,有利于冬季进一步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