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处暑节气解说
处暑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时间一般在每年的8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 150°时。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中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谢;“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是成熟的意思,意思是农作物成熟。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因此,在处暑前后,有的地方还会“出游迎秋”的活动。
处暑一到,北方的天气立刻凉爽不少,这期间的天气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干的肺燥证。
处暑前后,鱼虾贝类发育成熟,肉质肥美,但海鲜类多性质寒凉,吃多了容易损伤脾胃,吃的时候宜适量搭配姜、蒜等热性食物。
这个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渐收,应该顾护好阳气,空调、电扇尽量少吹,晚上不宜再开窗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