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中医里一直盛行这样一个理念:夏病秋发,冬病夏治。很多人都非常困惑,夏天的病为什么到秋天才发作?冬天生病了为什么要等到夏天才能彻底治好呢?这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却隐含着深刻的养生治病的道理。
1.酷暑贪凉,夏病秋发
进入夏季以后,人们会因气温高、湿度大、体内的水分难以蒸发而感到炎热难耐,因此,很多人想尽一切办法防暑降温。其实,过于贪凉并不好,会给很多疾病埋下隐患。如果将夏季中猛吹空调、无节制地吃冷饮、经常熬夜等看做是发芽的种子,人体是培育这些种子的温床的话,秋季所收获的“果实”则必然是感冒、胃病、颈椎病、腰肌劳损等疾病。原因就是夏天人们透支了健康,秋天只得去医院“还债”。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医认为:“寒则收引”“风为百病之长”。在炎热的夏季,如果人长期处于空调、风扇等冷气的环境,再加上睡得晚,休息不好,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就极易感受风邪寒邪。肌肉、韧带、肌腱在冷空气下长时间处于收缩痉挛状态,血液循环不能正常流畅,积滞在淤血中的肌酸、乳酸等代谢产物会刺激血管与神经,产生疼痛影响肌肉的正常活动,就会引发关节、颈椎等方面的疾病。
所以,要预防这些疾病“秋后算账”,就要改变夏天里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尽量早睡早起,培养好的生活规律,不要一味迷恋冷气,饮食要得当,多运动。身体抵抗力强了,疾病也就离你远远的了。
2.冬天生的病为什么要夏天治
所谓冬病,一般是指易于在冬季发病或者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中医认为,“冬病”主要是人体易于受寒气侵袭的疾病。常见的“冬病”有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这些疾病发作呈明显的季节性,并且在秋冬季发病率高,常反复发作。
所谓夏治就是针对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天的时候进行对症治疗,以期通过改善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使冬天发病率降低或减缓病情的目的,坚持数年后,有些疾病甚至可以根治。
以冻疮为例。冬天的时候,不少人手足上长冻疮,一开春就慢慢地自然痊愈。有的医生会建议您在夏天的时候用生姜或者辣椒用力摩擦手足,到了来年冬天,冻疮就不会复发了。这是因为,易患冻疮的人,多为体内阳气不足,入冬以后,体内阴寒之气渐盛,血液循环就受到阻碍,肌肤失于濡养,就会发生冻疮。如果在春夏阳气旺盛之际,用生姜等摩擦手足,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随之旺盛,体内凝寒之气易解,可以扶阳祛寒;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冬天体内就有足够的阳气去对抗阴寒之气,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冬病夏治”属于中医的内病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
通常采用药物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敷贴,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淤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可针对个体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等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通顺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