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与养生
早在战国时期,管子就认为“精”是气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因此,管子主张存精以养生。
精、气、神三者,被古代养生家誉为人身“三宝”,是养生的关键,而其中,精首当其冲。在这三者之中,精能化气生神,所以,精又是气、神产生的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主张“积精全神”,以去病延年。《灵枢·本神篇》还认为,假如五脏之精失藏,则阴虚无气,乃至夭亡。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曾高度评价精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意思是说人的精气不可衰竭,精衰则真元气散。这是因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养和保卫身形,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这充分说明了精是气、形、神的基础,也是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养护,否则就会精气亏损,病变多端。
如果不注意精的养护,导致精气亏损,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1.精亏则形坏无子。形坏是指身体发育出现畸形,不能正常活动;无子,是指没有生殖能力。《易·系辞》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假如肾精亏损,就有可能导致机体生长发育不良,生殖功能低下。
2.精亏则神志失聪。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认为:“脑为元神之腑”,“灵机记忆”在脑,这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不仅与心,与脑也有密切关系。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髓海”,精髓藏于脑者最多。假如阴精亏损,不能生髓,经常致使髓海空虚,那么,机体就会出现记忆衰退、思维迟钝、行动缓慢、工作效率低等症状。
3.肾精不足则容易导致早衰。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精关系极为密切,因为变老与否,变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气的强弱。假如肾气充实,机体就会生机勃勃。相反,肾气虚衰,人就容易变老,甚至人到中年便出现老态龙钟的模样。
一个人无论其先天体质是否强盛,肾精遗传是否强壮,只要通过后天努力调养,精心养生,都可以使身体保持健康。这也就是养生的目的,使机体保持健康。
以上所讲的是精气亏损对人体造成的危害。那么又有哪些行为会导致人体出现精气亏损?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纵欲。放纵自己的性欲。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若房劳过度则伤肾”。后世很多医学著作,都将房劳列为重大病因之一。房劳就是我们所说的纵欲。
历代医家也无不强调节欲,戒色欲,都指出房劳过度对身体有危害性。古人云:“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更是明确提到了好色对身体的危害。张景岳也说:“欲不可纵,纵则精竭”。而精又是影响机体正常成长的因素之一,所以,房劳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寿命。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首先是要节欲保精。《彭祖传》云:“服药百里,不如独卧。”说得就是要节欲。我们每一个人,即便是青壮年也要科学地节制性欲。要惜精如命,因为保得一份精液,则可多延一分寿命。
其次要补精。所谓补精,一是聚补,聚精以补精;二是采补,采精以补精。
聚精之道,一是寡欲,二是节劳,三是息怒,四是戒漏,五是慎味。聚精以寡欲为先。此外,聚精还不宜饮酒。另外,多吃淡食也可以养精,可以益寿。
采补则是指活子时和一阳升时,周身酥痒快乐,这时要及时捕捉,提肛缩肾,进行抽提,使其沿任督二脉进行升华,这就是采药,的不传于文字的采炼功也就是过去所讲的“说起来丑,行起来妙”夫,抽提后有热流沿督脉上升。道家管这个叫精化气也叫药。药行督脉,逐升于头顶泥丸宫时,略停片刻,叫所谓“去矿留金”,然后从头顶沿督任二脉循行下降,转入下丹田积存,此为采补。
再次要固精,又叫不漏法。人到中年以后,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出现衰退。因此,在行保精、补精之法的基础上,还应以不漏为继修功夫。
不漏又分为:交合之精不漏,呼吸之气不伤,思虑之神不用,叫做外不漏,也要固外药。先天精之药不漏,先天之气不伤,先天之神不用,叫内不漏,又叫固内药。能达到都不漏,又叫不漏体、童真体、全真体。
男女行房事之欢时,必扰其肾,肾动则气必随之而漏,虽然没有外漏,但是精已离宫。即使是能坚韧者,也必有其精数点随阳之萎而流出。后天一念一动,就产生后天之精,肾受其扰,精已离宫。
现代人要想做到精不漏,难度很大,所以,要采取下述方法进行弥补和控制。
(1)要从根本上明白精和命是什么关系,并掌握保精、补精、固精的方法,否则,无论怎样空谈道德,都难违常人之性。
(2)要采取避免遗精的生活方式。具体要注意以下这些情况,睡觉时不要仰面卧,仰卧容易漏精;睡觉不要盖太厚的被子,太热亦容易遗精;内裤不要过紧、过热……这些都是容易泄精的条件。
(3)过性生活要有节制,每次射精之后,第二天就要及时进行采能补气,甚至泄精之后,就及时采补先天一炁。方法是可用手在丹田上部旋转聚气,也可以请妻子为之补气。
(4)掌握性生活中的抽提采化方法,追求交而不泄。掌握了以上方法,就能尽可能地减少精的耗损,这样就能达到保精养命、益寿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