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讲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四季轮回,寒暑更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表现为“人与天地相应”。
所以,人的各种生理功能,有着与天地自然变化几近同步的节律性和适应外界变化做出自我调整的能力。养颜亦是如此。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不仅我们的身体会受惩罚,就连容颜也会受影响。就拿女性在冬天穿短裙来说,虽然漂亮,但是由于下肢受凉导致血行不畅,时间久了,不仅皮肤会长斑,脸色也会显得毫无生气,绝对得不偿失。所以,养颜也要顺应自然,遵守四季的“生长收藏”法则。
1.春季养“生”,让容颜与万物一起复苏
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首先,春天要晚睡早起,不要睡得太多,否则会阻碍身体内部气机的生发,肤质当然也包括在其中。春暖花开的季节应该多活动,节假日的时候可以去踏青游玩,一方面放松心情,一方面唤醒冬季里沉睡的身体,还能呼吸天地之间的清气,是很快乐的体验。
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这时候人也容易上火。对此,肌肤也会有所反映,如长几颗痘痘等。那么如何解决呢?很简单,肝胆相表里,通过胆经可以抒发肝之郁气,这样还会使肌肤更加光泽红润,痘痘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
此外,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有时还会倒春寒,所以一定要注意增减衣服,所谓“春捂”,就是说早春要穿暖一点,不要急于脱冬衣,尤其是不能为了凸显身材和美丽,过早地穿裙装和露脚面的船鞋。
2.夏季养“长”,适当宣泄体内淤滞
夏季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这时,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人在这个季节也要多晒太阳多出汗,宣泄出体内的淤滞,这样才能使气血通畅,为以后的收藏腾出地方。如果在夏天宣泄得不够,不仅到了秋冬季节想进补的话根本就补不进来,脸上也很容易出现粉刺。
还有,中医认为长夏(农历6月,阳历7~8月)属土,五脏中的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湿气通于脾”,也就是说湿气与脾的关系最大。如果体内湿气很重,肌肤也会有所反映,如痘痘、斑点及某些疹子。所以,夏季要养“长”,也是养脾的大好时机。
那么、我们在夏天应该怎样“养长”呢?
第一、要保证睡眠。中午的时候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增加午休的时间,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
第二,要保证营养。夏季天热气压低,人体消耗大,所以这时候更应该注意养自己的身体、增加营养,多吃绿叶蔬菜和瓜果,早晚时喝点粥或汤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绿豆汤或粥,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滋养身体。
第三,要及时补水。多喝凉白开水,不能用饮料代替开水。
第四,不能贪凉。《黄帝内经》里说,“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因为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的状态,这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所以不能过于避热趋凉,如吃冷饮,穿露脐装,露天乘凉过夜,用凉水洗脚,这些都会导致中气内虚,令暑热和风寒等外邪乘虚而入。
第五,保持心静。夏天容易使人心烦,特别是在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时,就更容易使人心胸憋闷,产生烦躁和厌烦情绪,从而诱发精神疾病。所以夏天应该清心寡欲,闭目养神。
3.秋季养“收”,应处处收敛不外泄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收获的季节。此时秋风劲急,气温下降,地气内敛,外现清明,人们也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以缓和秋季肃杀的伤伐,使神气安定。这是秋季养生的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伤损肺脏,不仅到了冬季会出现顽固不化的泄泻,供给冬季收藏的物质和能量减少,随之还会出现皮肤紧绷、干燥等肤质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秋季进行“养收”呢?
第一,早睡早起。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在起居方面要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早卧早起。晚上10点就睡觉,11点就能养肝胆之气,不然你的肝胆是养不好的。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专家说,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也就是说什么时候困了什么时候就睡,这是符合养生原则的。
第二,使志安宁。肾藏志,顺应了秋收之气,就能使肾经不妄动。所以在秋季的时候性生活要有所收敛,以养精气。
第三、饮食调养。秋天气候干燥,应防“秋燥”,膳食应贯彻“少辛增酸”原则,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菜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果蔬,如雪梨、鸭梨,生食可清火,煮熟可滋阴、润肺而防燥。秋季易伤津液,故饮食还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第四、内心宁静。秋季日照减少,花木开始凋谢,特别是霜降之后。“无边落木萧萧下”,常使人触景生情,心中产生凄凉、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
因此秋季养肺就要注意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培养乐观情绪,可以参加一些登山赏红叶等有意义的活动。我国古代民间就有重阳节登高赏景的习俗,登高远眺,饱览奇景,有心旷神怡之感,可使一切忧郁、惆怅顿然消失,又调剂生活,实为人间乐事。
4.冬季养“藏”,养肾防寒是关键
冬季的主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阴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情况有恶寒、脘腹冷痛等。另外,冬季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这在肤质和气色上同样有反映。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黄帝问大医岐伯,有人不能寿终而死的原因。岐伯回答:“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故中寿而尽也。”
其中“数中风寒”便是早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就要防寒。现在很多人,尤其是时尚女性,冬天的时候上身穿得厚厚的,下面却只穿条裙子。这样的装束虽然美丽,但对身体的伤害是无穷的。俗话说:“风从颈后入,寒从脚下起。”虽然血总是热的,但很多人气血虚弱,或阳气不足,新鲜血液很难循环到脚上去,没有热血的抵挡,寒气便会乘虚从脚下侵入,所以为了您的健康请穿上棉鞋、厚袜子和暖裤吧。
冬季属阴属水,要藏得住才能保证春季的生发。因此,冬季一定要养好肾阴,要收敛,澡都要少洗,每周一到两次,但可以每天用热水泡脚。
这样才能养住体内已经收敛的阳气,所谓“无扰乎阳”。衣服要穿暖,多晒太阳,冬天不宜洗冷水澡也不提倡冬泳,以免阳气耗损太大;多吃温补性食物,这些食物能温暖人身,驱除寒邪,温热性食物主要指温热及养阳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冬天以炖食最好。其中,羊肉和鸡是冬天温补的主要肉食品。羊肉的膻味可用花椒、料酒及大蒜去除。
另外,中医认为肾藏精,是人的生命之本。房事不节,会损伤肾精,久而久之,便会使肾气亏损,产生精神委靡,耳目失聪,面容憔悴,皮肤干枯等未老先衰的症状。冬季与肾脏相应,因此这个季节应节制性生活,以保肾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