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之立冬 节气解说
立冬是入冬后的第1个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到了立冬,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所以说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也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意思是说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关于立冬,有一些民谚,常被用于预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等。
进入这一节气后,自然界也表现为阴盛阳衰,很多动物都开始冬眠了。此后气温降低、寒气袭人,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而且人体的阳气容易受到损伤,所以立冬后要注意保护阳气。
同时,对人体养生来说,“立冬”是养精蓄锐的开始,也是人们一年中进补的最佳时期,因此宜适量进补,可选择温阳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鳝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