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解说
清明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5°时。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鹤;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当真是一派好春光。
清明既是一个传统的节气,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包含着民俗的意义。扫墓活动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进行。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另外,我国民间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说法,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很多人会选择此时出门春游或踏青,放松心情,感受大好的春光。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很多地方还保持着古老的习俗,即家中不开火,吃冷食。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尤其是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者,身体本就阳气不足,又吃冷食,很容易耗损或阻碍阳气的运行,加重原有的体质偏颇问题。清明时节的饮食宜温,应多吃些时令蔬菜,如韭菜、白菜、萝卜、荠菜、菠菜等。
清明时节,天气虽然已日渐暖和,但昼夜温差较大、晴雨多变。这种天气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因此仍然要注意防寒保暖。此外,清明时节,由于气温的波动,也是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肝炎等病症易复发的时候,应注意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