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什么叫理气?
中医里的 “理气” 是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调理人体气的运行,使之顺畅、平衡。以下是具体介绍:
含义
“理” 有调理、疏理之意,“气” 指人体之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这些气在人体中不断运动,发挥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当气的运行出现异常,如气滞、气逆、气陷等,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理气就是通过运用药物或其他疗法,纠正气的运行失常,恢复气的正常生理功能。
适应证
气滞:表现为闷、胀、痛,部位多不固定,如胸胁、脘腹、乳房等部位胀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多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等引起。可用陈皮、青皮、香附等理气药物治疗。
气逆:常见于肺、胃、肝等脏腑。如肺气上逆可见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可见呃逆、嗳气、呕吐;肝气上逆可见头痛、眩晕、昏厥等。治疗常根据不同脏腑选用降气药物,如苏子降肺气,旋覆花降胃气,代赭石降肝气等。
常用方法
理气行滞:针对气滞证,采用具有行气解郁、调畅气机作用的药物,如木香顺气丸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等。
降气平逆:适用于气逆证,通过降气的方法使上逆之气恢复正常,如用降气汤治疗肺气上逆之咳喘。
注意事项
理气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容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者应慎用。在使用理气法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灵活配伍其他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