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以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黄帝之名命名的并已流传数千年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正如宋代高保衡、林亿在《重广补注黄帝内
经素问序》中所说:如果我们把它仅仅列入为医学典籍,那就太不了解先圣的本意以至于会淹没它所承载的至精至微大道。“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
无穷”,或许能表达其中之一二吧。
“经”的本义是指“精心布置在织机上的纵线,以便横线穿织有所依据”。人生与人类社会之历程,总是以时间为纵线,事件为横线,因而“经”是指贯穿时间长河不变的规
律,或者值得世代相传的真理。并不是所有重要的典籍都能称为“经”,后世“经”有些泛用了。为了区别于其他的“经”“典”,孔安国在《尚书》中又将《易》《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列为“三坟”,并定位为“言天、地、人之大道者”。这也足以表明《黄帝内经》与《易》《神农本草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质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头。
关于《黄帝内经》作者和成书时间的问题,历来受到关注,人们为之争论不休。研究文化的学者,大多认为是由很多人写的合集,而假托黄帝之名,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历
代医学大家,则认为其源于黄帝与岐伯,其理论流传于后世而成书。这些观点的分歧并不影响我们去学习这部经典。
因为年代久远,历史变迁,今天能看到的《黄帝内经》已是脱漏篡改后的版本了。而我们还能有幸看到它,仍然要感恩先辈中几位杰出人物竭尽毕生才智与心血对它进行整理
与传承,主要有战国时期的秦越人(扁鹊)、晋代皇甫谧、南北朝的全元起、隋代杨上善、唐代王冰、宋代高保衡和林亿。现今所能看到的即是宋代高保衡和林亿在唐代王冰校注
工作基础上整理的《黄帝内经素问》。读者如有兴趣,可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王冰、高保衡和林亿所作之序言进行系统的学习,可加深对《黄帝内经》的了解。
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分为上部和下部两部分,各有八十一篇,合起来一百六十二篇。其中上部称为《素问》,是论述人之“精、气、神”运行的总体规律、人与天地之间
的联系、身体出现异常的原因与表现等;下部称《灵枢》,主要论述人体气的运行、经络、针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