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为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寓意春季的开始,时间大约在每年2月
3~5日,太阳位于黄经31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就意味着春季的开始。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即"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开始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水面上还有残存的冰片,如同被鱼负
着似的漂浮在水面上。
从古至今,在民间人们都十分重视立春这个节气,会在这一天吃春饼和春卷,称为“咬春”。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迎春仪式,延续至今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立春”特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而且不仅汉族重视“立春”,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一岁时节日,比如白族称“立春”日为“催春节”,侗族在“立春”这天有表演春牛舞的活动等。我国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在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俗话说“打春冻人不冻水”,立春后天气乍暖还寒,人体腠理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力减弱,而且初春时节气温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回升,但冬日的寒气并未完全消散,倒春寒时常来袭。因此,穿衣要注意保暖,应该上薄下厚缓减衣,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弱的人更要注意,以防受寒引起感冒,加重或诱发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等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