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悉心研究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出现较大矛盾并表现在外化的时候,常常是春夏之交这个人心易动的时期,也就是三、四、五、六这几个月。因此,贤明的统治者都尽量在春夏之交缓解矛盾。黄帝就认为,在春夏之季对人民群众要“生而不杀,欲而无夺,奖而不罚”。
其实,治国安民的大业与养生之道也是相通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这就是讲,一年里,春夏秋冬四时(四季)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深谙养生之道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然界变化规律并能顺应这个变化规律的人,会适时地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这样顺从了天地自然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热了,为什么还要养阳?那样岂不更热了? 秋冬季节天气逐渐转冷,为什么还要养阴?如此不就更冷了吗?
春夏时节气候转暖而渐热,自然界温热了,会影响人体。人感到暑热难耐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即大量消耗阳气,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天热出汗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所以汗的生成,也有阳气的参与。
秋冬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自然界寒冷了,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寒冷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调动阳气,来调高自身温度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
所以说,春夏之时阳虚于内,秋冬之时阴虚于内。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谓“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其实,主要还是阳气易于亏耗。